《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三年加壓奮進 五年變革重塑 七年成效顯著 浙江治水新“三五七”目標勾勒“人水和諧”新畫卷 | ||||||||
|
||||||||
三年加壓奮進 五年變革重塑 七年成效顯著 浙江治水新“三五七”目標勾勒“人水和諧”新畫卷 ◆本報見習記者王雯 通訊員徐靖鈞 王靜 多年來,在“五水共治”的號召下,浙江省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的綠色發展之路。一連串數字反映了浙江水環境由“臟”到“凈”,再到“清”,并向“美”的改變。2022年,全省15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Ⅰ—Ⅲ類比例達99.4%;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比例達54.9%,連續3年創歷史新高;“五水共治”公眾幸福感達到90.74,再創歷史新高。如何持續擦亮全國治水典范金名片,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識度、全國顯示度的治水標志性成果? 日前,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高質量推進“五水共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五水共治”新“三五七”目標,概括起來就是:“三年加壓奮進,數字智治補短板;五年變革重塑,人水和諧立標桿;七年成效顯著,繪就幸福新畫卷”。 控源截污暢通“毛細血管” 地下管網是看不見的“城市血脈”,卻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如何暢通“毛細血管”,解決“排污隱疾”? 控源截污是改善水環境質量的根本。對此,《意見》將“深入推進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和“全面推動城鎮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提質增效”作為重點任務,納入“五水共治”新“三五七”目標,補齊污水管道功能性缺陷的短板。 日前,在嘉興市南湖區解放街道佳源都市小區,作業人員正將加熱好的聚氯乙烯球墨管從工程車向施工污水井口牽引,將新污水管道直接內襯在老管道的方式,一次性解決雨污串管、老管道斷裂等問題,“由內而外”優化提升管網系統。 “我們正協同省建設廳、省治水辦全面開展全省市政和工業園區污水管網系統排摸,摸清管網底數,今年將建立問題清單和普查數據庫?!闭憬∩鷳B環境廳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根據《意見》,浙江省將按照總量平衡、適度超前的原則,優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布局,實施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的市政污水管網規劃建設和問題管網更新改造,加快工業園區污水管網更新改造和工業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建設,加快推進污水管網數字化建設。 自2018年以來,浙江已建成“污水零直排區”工業園區821個、生活小區11582個、鎮(街道)1088個,93.3%的縣(市、區)完成建設任務。根據《意見》,浙江將推進“污水零直排區”排查建設、驗收運維和動態監管等全過程管理,基本實現污水應截盡截、應處盡處,深化工業園區、生活小區、“六小行業”等“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改造和提質增效,推進規模水產養殖場養殖尾水零直排全覆蓋和農田區域退水零直排建設,到2027年,全面建立城鎮“污水零直排區”標準化長效運維管理機制。 生態保護修復讓水“活起來” “目前,浙江省水域岸帶生態空間受擠壓、岸線硬質化、水下‘荒漠化’等水生態問題仍較普遍,部分河道生態流量仍然不足,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總體上未得到根本性好轉。為此,我們積極打造‘地上清水管網’,全面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推動提升水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闭憬∩鷳B環境廳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根據《意見》,浙江將科學保護自然岸線,到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93.2%以上,重要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95%以上。同時,高標準建設美麗河湖,因地制宜實施水系連通、水生植物恢復等生態修復措施。此外,建立健全藍藻水華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綜合治理長效機制,開展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加強珍稀瀕危和特有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嚴格防范外來水生物種入侵風險。 初春的湖州市安吉縣西苕溪兩岸,露營者席地而坐,潺潺流水載著連綿青山向遠方鋪陳。旖旎的風光,與水生態修復示范試點縣的建設密不可分。 “在西苕溪流域整治和水生態系統修復工程中,我們通過生態護坡、近自然濕地構建等生態修復手段,削減上游徑流及周邊農田造成的面源污染,為各類生物繁衍創造適宜的環境?!焙菔猩鷳B環境局安吉分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已累計建設河湖緩沖帶30公里、人工濕地3000余畝,西苕溪干流自然岸線率達到98%。 下一步,浙江將鼓勵各地開展流域“三水統籌”協同治理試點,打造更多的水生態修復特色示范樣板。 數字智治提升治理效能 高空,衛星遙感;中低空,無人機巡查;近地面,水質站自動監測、排水口自動監測;近水域,船載走航巡查、視頻AI智能識別……近年來,浙江為治水插上“數字之翼”,一張上天入地的“智慧水網”正在織就。 “數字智治系統集成度不高,是當前治水存在的短板之一。對此,我們將數字智治作為實現新‘三五七’目標的重要引擎,以‘五水智治’推動治水體系重構、制度重塑、能力提升,逐步建立全域實時感知、全時智能預警、全線精準溯源、全程高效處置的智慧治水數字化系統?!闭憬∩鷳B環境廳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浙江各地紛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數字治水應用場景。作為浙江省2022年“五水智治”數字化建設16個試點單位之一,杭州市余杭區將智慧觸角延伸到治水的方方面面。 打開余杭區“多維聯動智慧治水系統”,大屏幕上,水質預警一張圖、水質研判分析、多維聯動溯源、河道云上巡航、實時動態五水綜合評價、清水親碼等典型應用場景映入眼簾。 “系統針對‘五水共治’中污染問題發現慢、精準高效溯源難等問題,依托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管網模型技術,實現智能預警多元化、協同管控便捷化、研判分析科學化、成效評估智能化?!焙贾菔猩鷳B環境局余杭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地創新、全省共享”,根據《意見》,浙江將加強對“五水智治”試點單位的指導培育,優選地方成功案例納入“五水智治”應用并全省推廣。此外,《意見》還要求推進各部門涉水重大應用集成,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對數字化前端感知設備和監測點位的規劃建設,強化無人機、無人船、衛星遙感等設備和技術使用。 到2027年,浙江省“五水智治”數字化改革實戰實效將進一步提升,全面譜寫優質、安瀾、生態、美麗、智治的江南水鄉新篇章。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