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新聞報道摘編 | ||||||||
|
||||||||
4月10日,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情況及2022年度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最佳實踐案例。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亞組委等部門相關處室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中國新聞社、中國環境報、浙江日報、浙江之聲、浙江電視臺等十余家媒體參加發布會并刊發相關報道,目前閱讀量已超過150萬?,F摘錄部分報道如下: 中新網 浙江:全力將杭州亞運會打造為全球首個大型“無廢”賽事 中新網杭州4月10日電(錢晨菲)10日,記者從于杭州舉行的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杭州首次將“無廢城市”理念融入亞運會籌備、舉辦和賽后利用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努力推動各類固廢能減盡減、可用盡用和100%安全無害處置。浙江也正全力將杭州2022年亞運會(下稱杭州亞運會)打造為全球首個大型“無廢”賽事。 杭州亞組委場館建設部設施運維處副處長李沈飛介紹,“綠色”是杭州亞運會的重要辦賽理念之一,也是這次亞運會的“主色調”,杭州亞運會場館建設全生命周期彰顯出綠色“無廢”理念。 具體來看,亞運場館在選址規劃階段考慮賽后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現有場館及設施。54個亞運場館中,僅12個為新建,其余均為改建或臨建。19個亞殘運場館中,有17個與亞運會兼用,僅2個為獨立的改建場館。場館建設遵循“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的理念,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在設計階段,杭州亞組委創新綠色設計理念,強化標準引領,制定了《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綠色健康建筑設計導則》(體育場館和亞運村部分),明確了體育場館的綠色健康設計總體要求。各亞運場館建筑設計根據相關導則要求,通過建筑結構的巧妙設計,最大限度利用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資源,如采用自然采光節能降耗,建立有機循環體系回收雨水及熱能等資源進行再利用,助力無廢場館建設。 李沈飛表示,施工階段,各場館優先使用綠色建材、建筑垃圾綠色處理、推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各大場館還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指導設計施工,對建筑結構體系實行節材策略,節約施工材料及能耗,并建立智慧工地,有效管理施工能耗。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土固處處長王雷表示,今年是杭州亞運會舉辦之年,該省積極舉辦“無廢亞運”推進活動,發出“無廢亞運”十條倡議,并啟動16個“無廢亞運細胞”示范點建設,旨在全力打造全球首個大型“無廢”賽事。 中新網 浙江去年新增“無廢城市細胞”2545個 數字化精準治廢 中新網杭州4月10日電(錢晨菲)10日,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在杭州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浙江去年新增“無廢城市細胞”2545個,以數字化手段精準治廢。 自2020年初浙江作出在全國率先建設全域“無廢城市”的重大決策以來,該省“無廢城市”建設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識度、全國引領性的重要成果。去年,該省全方位推動固體廢物污染治理變革重塑,固廢治理架構體系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基礎進一步夯實,治理能力水平進一步提升,共建共享氛圍進一步形成,11個設區市全部入列“十四五”時期國家“無廢城市”百城大名單,成為全國唯一設區市全覆蓋的省份。 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數字化成重要助力。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土固處處長王雷介紹,浙江數字精準治廢能力不斷提升,通過深化全國“無廢城市”建設數字化改革試點,突出數字賦能、變革重塑,已初步建成了多跨協同、多級貫通、多元共治的“無廢城市”數字化治理體系。 “目前浙江多跨治理加速形成,積極發揮‘無廢城市在線’牽引作用,打通浙江省建設廳‘生活垃圾分類監管’平臺,覆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35座、運輸車輛9000余輛,每月實時監控轉運近30萬批次;打通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浙農優品’,推動浙江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數字化升級;與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浙運安’協同聯動更加順暢,交互危險廢物運輸數據信息60萬余條?!蓖趵妆硎?。 此外,浙江還開展了“無廢城市”建設綜合評價體系研究,按季度發布“無廢指數”,指引各地精準治廢;上線“浙固碼”場景,1411家重點企業實施自動賦碼,累計賦碼危險廢物超過6萬批;上線“危廢交易服務監管”場景,為企業提供價格查詢、供需信息發布、交易智能匹配、電子簽約等服務,使危廢交易透明便捷。 中國青年報 浙江11個地市列入國家十四五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杭州4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今天,記者從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浙江省11個地市全部入列“十四五”時期國家“無廢城市”百城名單,成為全國唯一設區市全覆蓋的省份。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已修訂頒布《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在全國率先將“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寫入地方性法規,強化法治保障?!盁o廢城市”即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根據編制印發的《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到2025年,浙江所有設區市和60%縣(市、區)將通過“無廢城市”建設評估。省級各有關部門合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建筑垃圾治理、塑料污染防治、“肥藥兩制”等固廢治理工作,并將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納入美麗浙江建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考核內容,制定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管理規程、指標體系和評估細則。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省啟動危險廢物“趨零填埋”三年攻堅行動,推進大宗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杭州、寧波、嘉興入選全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推進農業固體廢物回收利用,廢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9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6%以上;建成建筑垃圾消納場193家、資源化利用企業213家、中轉場所84個;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城鎮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63.66%。此外,浙江強化稅收調節,2022年為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減免稅收32.41億元,同比增長25.52%。 浙江省還大力加強固體廢物執法監管,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開展“綠劍2022”執法行動、“昆侖2022”3號行動,把危險廢物、建筑垃圾非法傾倒等作為打擊重點,偵破刑事案件157起、采取強制措施509人、行政拘留96人。 浙江日報4版 我省今年將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90% 可降解塑料袋不再“非主流” 記者 胡靜漪 本報杭州4月10日訊 (記者 胡靜漪) 記者10日從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2年全省372家大中型商超、餐飲、電商平臺企業使用的塑料購物袋中,可降解塑料袋占比約73%,大中型重點場所已基本扭轉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占據主流的局面。 為持續推進塑料污染治理,日前浙江已列出十大重點“治塑”任務,其中尤為關注電商、外賣等新興領域。今年,浙江將聚焦生產企業、外賣平臺、消費者、回收處置企業等多方主體,按照“綠色供應—減量消費—集中回收—循環利用”的思路減少新興領域白色污染。 生產和回收環節,浙江將開展電商專項治理,鼓勵電商企業通過產地直采、原裝直發、聚單直發等模式,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90%;推進可循環快遞包裝規?;瘧?,全省可循環快遞箱(盒)應用規模達160萬個,鼓勵寄遞企業在營業網點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 提升環保意識,聯合消費者也至關重要。浙江將開展外賣餐具使用減量及回收試點,聯合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企業,選取部分高校、商圈、寫字樓等地開展外賣塑料制品減量及回收試點,推動外賣餐具等回收利用。在“浙里辦”開發上線的浙江碳普惠應用中,居民使用塑料制品替代產品或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已納入綠色低碳行為,并給予積分和權益激勵,共同營造綠色低碳社會氛圍。 此外,浙江將在江河湖海等塑料制品泄漏的重點場所發力,以八大水系干流、縣(市、區)母親河等主要河流,寧波、溫州、舟山和臺州等地海灣為重點,全面開展環境積存塑料垃圾的清理。去年,臺州海洋塑料治理“藍色循環”模式創新形成海洋塑料制手機殼產業鏈,今年浙江將推廣這類可持續發展模式,加之清潔海灘行動、“海上環衛”機制等,到年底全省主要港口和中心漁港生活垃圾收集率達95%。 潮新聞 浙江打造全域“無廢城市”有哪些硬核成果?這17個案例很有料 記者 施雄風 陶韜 胡靜漪 還記得那些曾登上熱搜的“用海洋垃圾制成的手機殼”嗎?它們背后的項目,今天獲了個獎。4月10日,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公布了17個2022年度最佳實踐案例。 開頭提到的臺州市椒江區“藍色循環(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案例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當初被網友盛贊的手機殼,可不是“樣品”,而是量產的“環保商品”。潮新聞記者了解到,臺州市建設“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平臺,回收了塑料瓶750萬個、海洋塑料垃圾1920噸,被制作成可溯源海洋環保手機殼循環利用。 此外,湖州市貫通“浙品碼”、“無廢城市在線”、“浙江e行”等應用,打造“鉛蛋”鉛蓄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綜合服務場景。杭州市入選案例“鯨靈回收”將可回收物進行再次分類,加工處理、二次利用,“變廢為寶”。 這些案例只是浙江“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無廢城市”并不是不產生固體廢物,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等,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這一年,關于打造“無廢城市”,浙江做了些什么?可以用幾個數據來回答: 2022年,浙江11個設區市全部入列“十四五”時期國家“無廢城市”百城大名單,成為全國唯一設區市全覆蓋的省份。 《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明確到2025年所有設區市和60%縣(市、區)通過“無廢城市”建設評估。 2022年,全省372家大中型商超、餐飲、電商平臺企業使用的塑料購物袋中,可降解塑料袋占比約73%。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2到2023年,“亞運”都是避不開的關鍵詞。據悉,浙江2022年新增“無廢城市細胞”2545個,印發《“無廢亞運”行動方案》,舉辦“無廢亞運”推進活動,發出“無廢亞運”十條倡議,啟動16個“無廢亞運細胞”示范點建設,全力打造全球首個大型“無廢”賽事。 浙江省生態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年,將以“無廢亞運”,積極承辦全國“無廢城市”建設現場會和“無廢亞運”高峰論壇,推進全域“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浙江辨識度、全國引領性、國際影響力的“無廢”硬核成果。 2022年度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最佳實踐案例 杭州市做精“無廢亞運”品牌,打造“無廢城市”樣本; 杭州市西湖區“鯨靈回收”創治“塑”成效; 杭州市濱江區全域“無廢學?!眲摻?; 杭州市臨平區可循環快裝式自約束鋼結構室內場館集成建造技術產業化應用項目; 寧波市建筑垃圾處置智管服務應用; 寧波市江北區黨建引領“無廢城鎮”建設; 溫州市小微危廢統一收運體系建設; 湖州市積極探索替代產品多元推廣路徑、推進農貿市場塑料污染治理; 德清縣智能化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推動打造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長興縣“鉛蛋”飛出金鳳凰-長興縣以數字化平臺加速廢鉛蓄電池循環利用; 嘉興市秀洲區“建筑垃圾綜合監管服務”應用打造建筑垃圾處置全程閉環智治新模式; 桐鄉市以“三新三化”打造農業廢棄物全鏈條綜合利用模式;紹興市柯橋區城市生物質固廢和建筑垃圾協同資源化項目; 永康市“秸稈換肥”打通“政農企”三方利益鏈,讓“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 舟山市海陸聯動,對船舶污染物說“不”; 臺州市椒江區“藍色循環”(海洋塑料污染治理); 天臺縣構建VOCs治理“綠島”模式,實現“以廢治廢”。 浙江衛視 鏈接:http://wap.cztv.com/tv/35/1954109.html 浙江經視 鏈接:http://wap.cztv.com/tv/59/1954290.html 教育科技頻道 鏈接:http://wap.cztv.com/tv/80/1954132.html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